清涧石板
发布时间:
2008-01-11
来源:
关键词:
石山,石屋,石桌,石椅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清涧自古以石板而闻名于世。清涧的石板质地平滑,纹理清晰,色泽圆润。据考证早在汉代就有关于石板的记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涧青色的石板是上苍对这块黄土的眷顾,大概上苍为着这漫漫黄土太过于深沉、悲怆、寂寥、蛮野而在这黄土黄水之间埋下了千层、万层石板,给这黄土增添了一分情趣,更给这漫漫黄土浸入了一分钢钢铮骨,滋润了一抹灵气吧!
清涧又称青涧,就因绕城的河水(涧水)和夹辅河水的青石板而得名。清涧三山相环,二水绕流的座势,引得古来兵家争夺不断,是“扼守延安、关中之咽喉”,古称“全秦要户”。现鼎立在城西千层岩石上的“全秦要户”朱红石碑难道不是清涧历史的血的印证吗?而矗立于笔架山上的1947年12月31日由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全体指战员所立的高7米宽0.7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正是见证了这血红疆土的雄壮吗?其碑左面是碑文,右面是三纵司令员许光达将军题的“为党为人民牺牲永垂不朽”,背面是连以上烈士英名录。在悼亡三纵烈士的英灵时,我们同样不可忘记清涧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据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清涧人口最多时为8万人,而参加红军以及支前的就有2万余人。可以说除了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外,几乎整个清涧县的青壮年都投入了革命战争之中。而清涧县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仅次于江西瑞金,中央党史馆中有记载的就达3000多人,而无法记载的则更多。
清涧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块土地,而这青色的碑石散发着黄土地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亮丽的激情。它是在倾诉着灵魂的放达和放达的艰辛,抒发着人生的奋斗和奋斗后的淡泊。
唐人张若虚有一首《春江花月夜》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儿时的我每到炎热的夏天,穿着背心,光着屁股,脖子上搭着毛巾,脚踏着平整光滑的石板,仰望着洁白的皓月,乘着月色在小河里洗掉酷暑的烦躁、焦虑,畅享着童心的冥顽;而今的我身在他乡求学,每每踏着寂静,凝视着茫茫天空的月,排遣着心中的忧愁,默默吟诵“天凉好个秋”。也许是我对石板的难以割舍吧,总是觉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那青色的石板曾给了我无限的诱惑,在儿时我坐的是石板,睡的是石板,玩的是石板,学习的课桌也是石板,幼时的我是生活在一个石板的世界里,这或许就是我舍弃不了的石板情结吧!
时值今年“五一”假期,我匆匆回了一趟清涧,有幸参观了坐落在城北的秀延广场,迎面而立的是由傅全有将军题词的“传奇县”碑石,两面立的是两座雕龙石柱,沿阶而下,是气势恢弘、全部用石板造就的浑然一体的广场的整体构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取材于清涧县折家坪镇滴水崖村的,立于广场正中的高3米、长6米、厚0.2米、重9.3吨的石板词碑,其石碑重量之大及完整无憾的程度给世人验证了中国“石板之乡”的美誉名副其实,堪称天下第一石碑。石碑正面用毛体凿刻的千古伟人毛泽东在清涧袁家沟一张极其简陋的小炕桌上挥就的传世千古巨作《沁园春·雪》,背面书写《清涧县志序》,难道这不正是给清涧树了一尊流传万世的华章吗?
贾平凹先生写过一篇《清涧的石板》,他在一位老石匠的指引下顿悟到:“是的,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錾下去,会冒出一串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领,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儒,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
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清涧人,用我有限的文字记叙我对清涧的厚爱,表达我对这块土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石板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伴随着历史,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它的魅力,将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异彩。
相关新闻
清涧是中国“红枣之乡”,也是中国“道情之乡”和“石板之乡”。“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一句名谣,使得清涧石板名扬四海。 清涧县石材资源贮量丰厚,沿黄河、无定河、清涧河流域硬石覆盖约58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0米,贮量约5.8亿方。
中式庭院打水泥就没韵味了,铺青石板和鹅卵石才经典,我家必须铲掉
同样都是中式风格的庭院,不知道为什么,我家就是没有邻居家的好看,最后在邻居的提点下才看出,原来问题出在地面铺装上,我家的地是水泥打的,没有中式的韵味,再看看邻居家的地面,片石、青石板和鹅卵石错落有致,大气漂亮又省钱,我家必须要拆掉重铺!